02
一招制勝,用“極致性價比”收割快餐,
一碗面可比同行便宜30%!
海底撈為何要一年內開出兩個面館品牌?
巨頭殺入快餐的內在邏輯是什么,透露出哪些信息?
又是什么支撐了海底撈每碗面都可以做到比同行便宜近30%的定價?
已調研1年才開店,同一賽道嘗試不同商業模型
無論是北京的十八汆、還是成都的撈派有面兒都頗有騰訊公司“內部賽馬機制”的打法。
就像微信成立初期,實際上是由廣州張小龍團隊和成都團隊共同研發,最終張小龍團隊跑贏了這場比賽,而此次海底撈做快餐,也是兩個地區同一賽道不同商業模型間的對壘。
此外,海底撈殺入面賽道,絕不是冒然行動,而是經過整整1年多的調研后才開店,選擇北京和成都也是有意為之,北京代表了一線城市的整體包容水平,而成都則代表了對味型口味的最終極檢視,兩個地區都有各自拿得出手的面食代表。
用低價策略切市場,給顧客刺激
“味覺不會給人帶來多大的驚喜刺激,價格卻會直接撩動人心。”
口味這個東西是抽象的,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判斷標準,但定價不一樣,它關系著每個人的錢包,和每個人的內心緊緊相連。
試想一下如果去一家面館,別人家的一份豌豆面在成都要賣10塊,而撈派有面兒只有6.99元一碗,一碗涼面2.99就能吃到,味道還不差,是你你會怎么選?
其實,縱觀海底撈的成功路徑,就會發現它是一家非常擅長玩一招致勝的餐飲企業。
在做火鍋的時候,它找到了長板“服務”,于是在人才打造版塊不遺余力;
而快餐是什么?快餐本質是剛需生意,誰有成本領先優勢,誰把極致性價比做到最大化,誰就有可能完成收割,所以海底撈再次穩、準、狠的找到了“低價”的策略,再依托其成本領先優勢完成收割。
產品因地制宜,走區域+特色面模式
仔細觀察,今年海底撈開的兩個面館品牌的菜單我們不難發現“地域”特點濃厚。
比如,十八汆因為開在北京,北京人又愛吃鹵,所以菜單上將招牌炸醬面、京城打鹵面、茄子打鹵面、雞蛋打鹵面作為招牌;
而開在成都的撈派有面兒,一些重口味的紅燒肥腸面、川香雞雜面、泡椒鴨血面則出現在了菜單上。
這也反證了兩個品牌無論誰最終跑贏,都將會走區域+特色面模式,比如去武漢會做熱干面、去陜西會做刀削面、去延吉會做冷面……
在我們看來,這個想象空間是非常大的,目前還沒有能夠把區域+特色面模式玩透徹的餐飲企業。
總成本領先是“低價策略”的核心壁壘
不就是賣6.99元一碗嗎?
不就是搞特價2.99元一碗涼面嗎?
……
海底撈能做,為什么我們不能做啊?
最后你會發現海底撈走低價策略是水到渠成,而對于大多數餐企來說,則很有可能是殺雞取卵。
這是為什么呢?
因為低價策略的前提是要有總成本領先,無論是供應鏈、成本占比上都要有領先優勢,此外就是要效率先行,所以你會看到在兩個不同品牌的面館里都有自助點餐機、煮面機等解決效率的設備,一分鐘即可出面,4個人就能輕松搞定一家門店。
其實,縱觀美國餐飲市場,麥當勞、肯德基、星巴克在本土的定價也十分具有低價優勢,因為它們無一不擁有成本領先優勢,切勿本末倒置為了低價而低價。
- 小結 -
餐飲巨頭的一點風吹草動都足以讓行業刮起一陣龍卷風,無論是海底撈在快餐方便的頻頻試水、還是西貝、老鄉雞試瞄準性價比高的現炒快餐,都無不說明了當顧客錢包縮緊、市場縮緊的時候,走極致性價比,做貼近顧客的生意才是王道。
海底撈新的面館品牌,你又是否看好呢?
來源: 職業餐飲網 王春玲 共2頁 上一頁 [1] [2] 關注公號:redshcom 關注更多: 海底撈 |